由于岭南“春夏多雨,天热地湿”的地理环境,岭南地区的人们日常很注重健脾祛湿,其中有一味中药就受到很多岭南人民喜爱,这就是五指毛桃。
《中华药典》记载,五指毛桃味甘、性平、微温,具有益气补虚、行气解郁、壮筋活络、健脾化湿、止咳化痰等功效。
五指毛桃1977年被《中国药典》收录,记载其:“味辛、甘,平。健脾益气,化湿舒筋。用于脾虚浮肿,自汗,风湿痹痛,腰痛”。
为什么在诸多祛湿药中,更推荐五指毛桃呢?
因为它还有两个别名,一个叫“岭南人参”,一个叫“南芪”。
也就是说,它有媲美人参和黄芪的功效——补气,但却没有二者的弊端。
人参vs黄芪vs五指毛桃
同样作为补气药,人参的作用更迅猛,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补元气,多用在身体亏损严重、气脱,或急重症人群。
但如果身体没有虚损那么严重的话,人参吃多了是容易上火的。
黄芪的补气力相对和缓些,重在补肺、脾气虚,不过黄芪还是有燥性,容易补出火。
相对来讲,五指毛桃同样能益气补虚,虽然没有人参、黄芪的补力大,但是药性温和,补而不峻不燥、更能补得进去,更适合岭南人群“虚不受补”的体质特点。
五指毛桃的好,是由来自广东的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认证过的:“益气而不作火,补气而不提气,扶正而不碍邪,用于多湿多虚的体质。”
五指毛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牛奶木”,这是因为它根部的汁液是白色的,像牛奶一样,因此用五指毛桃根煲出来的汤水清润可口,气味芳香,闻起来类似椰子的香气。
如何选购五指毛桃:
1.一是要看色泽,一般以棕黄色为佳;
2.二是挑质地,粗黑的有效成分反而较少,根须细的比较好;
3.三是闻味道,没有硫磺味,好的五指毛桃有一股淡淡的椰香味,民间常以香气的强弱来评价药材的优劣。
还需要注意的是:含有钩吻生物碱的植物如断肠草,其根茎形状与五指毛桃相似,近年来也有多篇文献报道因误将断肠草当五指毛桃食用致食物中毒的事件。为确保五指毛桃中无缠绕和混杂其他植物,最好请在正规渠道或药店里购买。
春季湿气重感觉全身软绵绵不想动弹,不妨用一些五指毛桃用来日常保健使用。
五指毛桃土茯苓汤
来源:黄穗平说脾胃
材料:五指毛桃、土茯苓各20克,猪骨或瘦肉400克。
做法:汤料洗净,浸泡15分钟;猪骨或瘦肉焯水后,放入汤煲,大火煮沸转小火,煲约1.5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适合人群:肝胆湿热、火气盛、湿热重、舌苔黄厚腻的人群。
五指毛桃四神汤
来源:黄穗平说脾胃
材料:五指毛桃、茯苓、莲子、芡实、山药各15克,陈皮5克,猪骨400克。
做法:汤料洗净,浸泡15分钟;猪骨焯水后,一并放入汤煲内,大火煮沸转小火,煲约1.5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适合人群:脾虚、抵抗力差、湿气重的人群。
五指毛桃鸡汤
来源:佛山市中医院
材料:五指毛桃30-50克,三黄鸡300克,猪肉50克,玉米1根,姜片2片,大枣8枚,芡实20克。
做法:将五指毛桃、芡实等药材洗净,猪肉、鸡肉洗净过热水。将食材放入陶煲或砂锅中,先用武火烧开,再改用文火煲2小时,食前加入少许食盐调味即可。
适合人群:该汤品适用于老人、产妇、小孩、体弱、风湿痹患等人群食用。
南芪茯苓鸡脚汤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
材料:五指毛桃(南芪)50克,茯苓15克,炒白扁豆15克,芡实30克,鸡脚8只,淡菜30克,猪骨250克,生姜3片。
做法 :先将所有材料干净,淡菜洗净泡软,猪骨砍件和鸡脚一同焯水;汤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煮1小时,食用前调味即可。
五指毛桃陈皮生姜煲脊骨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
材料:猪骨250克,五指毛桃100克,陈皮1瓣,生姜3片,食盐适量。
做法:先将脊骨洗净、焯水,与五指毛桃、陈皮、姜片一起放入锅内,倒入温开水,大火烧开,改小火煲1个小时,调味即可。
适合人群:气虚夹湿、虚不受补体质人群食用。
五指毛桃红枣炖排骨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
材料:五指毛桃100克,玉竹30克,红枣6枚(去核),排骨350克,生姜、食盐适量。做法:把五指毛桃、玉竹、红枣冲洗一下后,用清水浸泡10分钟,再洗净表面的杂质,装好备用。排骨斩件,洗净焯水。全部材料一起置于砂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10分钟。撇去漂浮的泡沫。小火煲1.5小时,食盐调味,即可。
适合人群:适合气血不足者日常保健食用。
五指毛桃茯苓赤小豆汤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
材料:五指毛桃100克,猪瘦肉100克,土茯苓30克,赤小豆50克。
做法:加水适量,将五指毛桃与上述药材明火慢煲约一小时,喝汤食肉。
适合人群:适用于脾虚湿重,体倦乏力的人群。
需要注意:五指毛桃虽然温和但仍稍温,具有明显热性症状如口臭、大便干硬等人群五指毛桃可酌情减量。同时因为五指毛桃入药取的是根部,因此要适当炖久一些好煮透。
注意:
上述食疗方仅用于大众人群作为预防调理食用,无法代替任何药品,同时本文中的观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任何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如有出现不适请及时就医,做进一步诊疗。
文章资料来源:
黄穗平说脾胃、佛山市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微信公众号